
【Science子刊】中國研究人員使用新型微膠囊研制出了高性能癌癥疫苗
發布時間:
2020-05-31 09:00
來源:
免疫治療作為一種新的治療方式,其治療癌癥的潛力一直以來都吸引著科研人員的興趣。癌癥疫苗接種是免疫治療方法之一,但它的性能表現取決于抗原的吸收,以及專業抗原呈現細胞(ApCs)的激活和淋巴結宿主,以引起T細胞反應,然后效應T細胞對腫瘤細胞的識別和清除。然而體內微環境因素等會讓直接使用腫瘤抗原變得無效。
科研人員嘗試通過調節腫瘤疫苗接種的免疫微環境以突破體內微環境等因素導致的局限性。一種流行的方法是開發toll樣受體激動劑,如CpG寡脫氧核苷酸、單磷酸脂類A和鞭毛蛋白肽。根據一些報道,細胞反應確實是通過這些激動劑的共同作用而改善的。另一種選擇是開發納米顆粒傳遞系統,通過表面功能化,納米顆粒可以有效地增強細胞攝取、APC活化和交叉表達。但是,這些方法仍然差強人意,因為它們只關注免疫微環境的一部分。因此,開發一種簡便的方法來構建一個能夠協同調節免疫微環境更多方面(如抗原釋放動力學和APC吸收功能)的通用媒介仍然是必要的。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IPE)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基于自愈聚乳酸微膠囊的新型治療性腫瘤疫苗,該疫苗可有效激活免疫系統并抑制腫瘤的發展。這項研究于5月22日發表在《科學進展》上。
這個由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IPE)的馬光輝教授和魏煒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先前的工作中已經設計出并制造了多種腫瘤疫苗。這些疫苗已被證明在不同的腫瘤模型中有效,如淋巴瘤、黑色素瘤和乳腺癌。
但是,由于某些局限性,研究人員被迫改進早期的腫瘤疫苗。馬教授說:“不良的免疫微環境,復雜的制備過程以及頻繁接種疫苗的需求嚴重影響了疫苗的表現。因此,我們設計了一種新型的基于微膠囊的高效癌癥疫苗制劑。”
用4T1新抗原肽評價疫苗接種效果
這項研究代表研究人員首次將自愈微膠囊用于腫瘤疫苗中的后封裝,多次加載和有效調節免疫微環境的功能。
這個特殊的自愈特性為抗原微囊化提供了一個溫和而有效的范例。接種疫苗后,這些微膠囊可在原位形成良好的免疫微環境,其中抗原釋放動力,吸收細胞行為和酸性環境以協同方式起作用。
由于具有協同作用,該疫苗成功提高了抗原的利用率,改善了抗原的呈遞并激活了抗原呈遞細胞。魏教授說:“因此,在不同的腫瘤模型中使用不同類型的抗原可以實現有效的T細胞反應、對腫瘤進行有效的抑制、并且產生抗轉移作用和預防術后復發。”
此外,研究人員還驗證了用于新抗原疫苗的新型疫苗平臺的可用性,這符合精準醫療,魏教授說。由于簡單的后封裝過程,臨床醫生能夠隨時自行制備新抗原制劑。
??《科學進展》雜志的一位同行評議人評價此項研究“設計得全面且理性”。這位評議人還強調此項目的結果令人“印象深刻”,并且肯定了這份研究“對于治療性疫苗和癌癥免疫療法具有很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