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衰老能從“生前”開始?產前甲狀腺激素影響出生后的“生物年齡”
發布時間:
2020-11-30 09:00
來源:
北京時間11月12日,發表在《Biology Letters(生物學快報)》上的一項新研究中,芬蘭科圖爾庫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通過研究野生鳥類模型中產前暴露激素對衰老潛在標志物的影響,表明產前甲狀腺激素可能在出生后個體的“生物年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已知鳥類的端粒生物學機制更接近于人類。
母體在胚胎發育期間所提供的環境對生命后期的健康和壽命有著重大影響。甲狀腺激素是胚胎發育的重要調節因子,由母體轉移到胚胎,并加速生命早期的發育。但這可能是以犧牲維持生物過程中的資源分配為代價的,從而導致早衰。通常,我們可以通過端粒的長度來評估衰老的程度。端粒是位于染色體末端重復的非編碼DNA序列,就像保護帽一樣防止基因組退化,其長度是生物年齡的標志。雖然端粒通常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縮短,但在特定年齡,較短的端粒則預示著更高的疾病和死亡風險。已知產前暴露于母體應激激素以及胚胎發育過程中的不穩定性被發現會導致端粒縮短,即加速細胞衰老。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在野生捕蠅鳥(collared flycatchers)的卵中注射甲狀腺激素,來讓胚胎暴露并觀察其發育情況。
捕蠅鳥的蛋
該研究第一作者、圖爾庫大學生物學系研究員Antoine Stier說:“與傳統實驗室模型相比,鳥類的端粒生物學機制更接近于人類。在人類和鳥類中,端粒的長度都可以通過微創的方式從少量血樣中測量。”雖然研究人員有理由認為注射了甲狀腺激素的鳥蛋破殼而出的雛鳥端粒較短,但他們非常驚訝地發現,這些雛鳥實際上在出生后具有更長的端粒。
出生后兩天的雛鳥
該研究通訊作者、圖爾庫大學生物學系教授Suvi Ruuskanen補充說:“根據觀察到的端粒長度隨年齡增長而自然減少,我們估計,從注射甲狀腺激素的鳥蛋孵出的雛鳥比從對照組孵出的雛鳥大約年輕4歲。”盡管造成這些影響的分子機制仍有待發現,但這項新研究表明,產前甲狀腺激素可能在設定出生時的“生物年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提出了產前暴露于高水平甲狀腺激素的進化成本問題。Stier說:“考慮到人類基因治療試驗中延長端粒作為抗衰老療法的興趣和爭議,這一發現為更好地理解端粒延長在動物模型中的影響開辟了新的途徑。”該研究中的捕蠅鳥來源于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等機構在瑞典哥德蘭島進行的一項長期監測野生捕蠅鳥繁殖種群的研究。
論文鏈接:
https://royalsocietypublishing.org/doi/10.1098/rsbl.2020.0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