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進怡豪
技術與研發
產品與服務
臨床轉化
新聞中心
加入我們
ENGLISH
公司新聞
行業新聞
【Nature】全面闡述:精神障礙之間隱藏的聯系
2020-05-16
在2018年,精神病學專家奧萊格·普拉納·里波爾(OleguerPlana-Ripoll)就全力解決一個有關精神障礙的令人疑惑的事實。他了解到許多個體都多種癥狀,例如焦慮和抑郁,或者稱精神分裂癥和雙相情感障礙。他想要找出一種以上的診斷有多普遍,于是他找出了包含大約590萬丹麥公民的醫藥細節的數據庫。他所找到的數據讓他自己很是吃驚,不論癥狀有多明顯,每一種單一的精神疾病都會使病人易患其他精神疾病,普拉納·里波爾表示,“我們都知道共患病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們沒想到能發現所有配對的關聯。”這項研究解決了一個困擾研究人員100多年的基本問題:精神疾病的根源是什么?為了找出這個答案,研究人員找出了過去10年里通過對基因、大腦活動和神經解剖學的研究積累的大量數據。他們發現的證據表明,許多看似不同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癥和自閉癥,都是由相同的基因造成的,而且大腦決策系統的改變可能與許多情況有關。研究人員也在徹底地重新思考我們大腦是如何出錯的理論。精神疾病可以分為不同的、離散的類別,如“焦慮”或“精神病”,這種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相反,疾病之間相互交織,沒有嚴格的分界線——正如普拉納·里波爾的研究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目前,研究人員正在嘗試了解構成這一精神病理學譜的生物學基礎。研究人員得出一個新的理論,也許精神疾病有多個方面,因此,根據一個人每個方面的得分情況,他可能比其他人更容易患上某些疾病,另一種更為激進的觀點是,一般來說,單一因素會讓人們患上精神疾病:他們患上哪種疾病是由其他因素決定的。盡管多維度的概念被研究人員更廣泛地接受,但這兩種觀點都受到了重視。盡管細節仍然模糊,但大多數精神病學家都認為有一點很明確:舊的將精神障礙分類成整齊的框架的系統是行不通的。研究人員也希望,從長遠來看,用以生物學為基礎的框架來取代這個框架,會導致新的藥物和新的治療方法的出現。例如,研究人員致力于揭露關鍵基因、大腦區域、與精神病理學相關的神經學過程,并以治療為目標。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建橋分校的史蒂文·海曼(StevenHyman)表示,盡管要達到這個目標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如果這一領域真的奏效,我將長期持樂觀態度。”混亂的局面最直接的挑戰就是如何診斷患者,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精神病學專家已經使用了一本詳盡的名為《精神障礙的診斷和數據統計手冊》(DSM)的書,目前已是第五版。這本書列舉了所有公認的疾病,從自閉癥和強迫癥到抑郁癥、焦慮癥和精神分裂癥。每一種都是通過癥狀來定義的,固有的假設是每一種精神障礙都是不同的,而且產生的原因也不同。然而,甚至在2013年DSM-5出版之前,許多研究人員都認為這種方法是有缺陷的。幫助撰寫第五版手冊的海曼表示,“每一個臨床醫生可能都會告訴你,患者沒有讀過DSM了,也不符合DSM。”很少有病人符合每一套標準,相反,人們通常有來自不同疾病的混合癥狀。即使有人有相當明確的抑郁癥診斷,他通常也有其他例如焦慮等的疾病癥狀。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神經精神病學家泰德·薩特斯威特(TedSatterthwaite)表示,“如果你有一種疾病,你很有可能也會有其他疾病。”這意味著臨床醫生劃分精神障礙的方法是錯誤的,精神病學家試圖通過將疾病分為更精細的亞型來解決這一問題。薩特斯威特說,“如果你看到DSM隨著時間推移的演變方式,這本書會變得越來越厚,”但是,問題仍然存在,亞型仍然不能很好地反應許多患者的癥狀群。因此,,世界上最大的心理健康科學基金——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改變了它資助研究的方式。從2011年開始,它開始要求根據一個名為“研究領域標準”(ResearchDomainCriteria)的項目,對疾病的生物學基礎(而非癥狀)進行更多研究。此后,研究人員對精神病理學的生物學基礎進行了大量研究,重點放在遺傳學和神經解剖學等領域。但如果研究人員希望揭開精神病理學的神秘面紗,他們仍有很長的路要走:關鍵的發現就是精神病理學到底有多復雜。有爭議的集群從臨床上來講,癥狀跨越疾病的證據越來越多了,因為人們通常有不止一種疾病。因此,盡管情緒改變或推理障礙等個體癥狀可以被可靠地診斷出來,但將患者分配到“雙相情感障礙”這樣的整體診斷是困難的。即使看似分離的疾病也是有聯系的,在2008年,在國王大學倫敦精神病機構的遺傳學家安吉利卡·羅納德(AngelicaRonald)和她的同事發現,自閉癥和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重疊了。羅納德表示,“同時,你不能同時被診斷出這兩種情況,這是因為DSM在更早期版本的一條規則。但羅納德和她的團隊發現,自閉癥和ADHD的特征有很強的相關性,并且部分受基因控制。此外,似乎有一系列癥狀跨越了疾病的界限,一個2018年的研究檢查了被診斷患有嚴重抑郁癥、恐慌癥或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人,研究人員根據志愿者的癥狀、認知功能和大腦活動進行評估。他們發現,受試者分成六組,其特點是情緒不同,例如‘緊張’和‘憂郁’。這些小組跨越了三個診斷類別,就好像診斷類別根本不存在一樣。許多人都認為現在的診斷分類是錯誤的,問題是,以生物學為指導,精神病的診斷和治療應該是什么樣的?多個維度一個突出的模型是,每個人都有許多不同的神經心理特性或“維度”。每個特性都決定了我們對特定類型疾病的敏感性。例如,有些人可能容易患上焦慮癥等情緒障礙,但不會患上精神分裂癥等思維障礙。一些精神病學家準備去重新構建他們的紀律與維度的思想,在20世紀10年代早期,有人推動從DSM-5中消除障礙類別,轉而采用建立在個體癥狀的“維度”方法。然而,這一嘗試失敗了,部分原因是由于醫療資金和病人護理是圍繞DSM的類別建立起來的。然而,其他疾病的分類也已經轉向維度了。在2019年,世界衛生大會批準了最新的國際疾病分類(也稱為ICD-11),其中一些精神病理學是使用維度癥狀,而非類別進行新的分類。維度假設的挑戰是顯而易見的:有多少個維度,分別是什么?薩特斯威特稱之為“一個非常大的問題”。一個過去10多年得到很多研究支持的流行理論,認為只有兩個維度。第一個包含所有的‘內化’障礙,例如抑郁癥,主要的癥狀影響了一個人的內部狀態。這和‘外部化’障礙形成反差,‘外部化障礙’有多動癥和反社會行為,其中一個人對世界的反應被影響了,如果有人被診斷出有2種或2種以上的疾病,研究表明這一疾病可能來自同一類別。但是,將大量腦成像數據與機器學習相結合的研究發現了不同的數字——甚至在同一個實驗室進行的研究中也是如此。去年薩特斯威特和他的團隊發表了一項針對1141名有內化癥狀的年輕人的研究,并發現他們可以根據大腦結構和功能分為兩組。2018年,薩特斯威特領導了一項類似的研究,確定了四個維度,每個維度都與大腦連接的不同模式相關。?一些團隊研究大腦區域之間的連接強度,以確定大腦功能是否與特定診斷相關。海曼說,最終,DSM的未來版本可能會有專門針對每個維度的章節。它們可以列出每一種疾病的集群,以及它們的癥狀和任何來自潛在生理學和遺傳學的生物標記。兩個有相似癥狀但有不同突變或神經解剖改變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診斷和治療。在基因中這種未來方法的一個支柱是更好地理解精神疾病的遺傳學。在過去的十年里,對精神病理遺傳學的研究已經發展到足以得出有力結論的地步。研究表明,沒有一個單獨的基因對精神病的風險有多大的貢獻,相反,數百個基因每個都有一個小的影響。200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數以千計的基因變異是精神分裂癥的危險因素。許多人還與雙相情感障礙有關,這表明一些基因與這兩種疾病有關。這并不是說所有的大腦疾病都與同一個基因有關:遠非如此。由波士頓馬薩諸塞州總醫院遺傳學家本杰明·尼爾(BenjaminNeale)和都柏林三一學院精神病學家艾登·科爾文(AidenCorvin)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在2018年發現,癲癇和多發性硬化等神經疾病在基因上與精神分裂癥和抑郁癥等精神疾病不同(見“精神地圖”)。??這些研究都著眼于最容易發現的常見變異。最近的一些研究集中在極為罕見的變異上,這確實表明了疾病之間的遺傳差異。一項針對12000多人的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超罕見突變率異常高,而且這些突變往往是一個人獨有的。結果是一團糟。很難預測哪些風險因素會跨越條件。尼爾表示:“其中一些在精神病理學上有廣泛的共同點,而另一些則對一種或幾種形式的精神病理學更為具體。”p系數一些精神病醫生提出了一個激進的假設,他們希望能允許他們理解混亂。如果疾病有共同的癥狀,或者共同發生,如果許多基因與多種疾病有關,那么也許有一個單一的因素使人們容易患上心理病理學。2012年,芝加哥大學公共衛生專家本杰明·拉希(BenjaminLahey)首次提出了這一想法。拉希和他的同事研究了11種疾病的癥狀。他們用統計學來檢驗這個模式是否能最好地用三個不同的維度來解釋,或者用這三個維度加上“一般”的傾向來解釋。如果將一般因素考慮在內,該模型的效果會更好。第二年,這一假設得到了北卡羅萊納州達勒姆杜克大學(DukeUniversity)夫妻心理學家艾夫沙洛姆·卡斯皮(AvshalomCaspi)和特麗·莫菲特(TerrieMoffitt)的更多支持,并得到了一個吸引人的名字。他們使用了1037人的長期研究數據,發現癥狀的大部分變化可以用一個單一的因素來解釋。卡斯皮和莫菲特稱之為“p因子”。自2013年以來,多項研究復制了他們的核心發現。卡斯皮和莫菲特很清楚,p因子不能解釋一切,也沒有對其潛在的生物學進行猜測,只是推測一組基因可能介導了它。也有人提出p因子是一種心理病理學的普遍傾向,但其他因素——壓力體驗或其他基因改變——會促使一個人出現不同的癥狀。但如果這是真的,它有一個驚人的含義:可能有一個單一的治療目標的精神障礙。已經有跡象表明,全身治療和靶向治療同樣有效。2017年的一項研究隨機分配患有焦慮癥(如恐慌癥或強迫癥)的患者接受針對其特定疾病的治療或一般治療。兩種療法都同樣有效。找到p因子的生理學基礎將是基于它的治療的第一步,但只有在過去幾年,研究人員在遺傳和神經解剖數據中發現了它的暗示。例如,一項對英國人群心理病理遺傳學的研究發現了一種“遺傳p因子”——一組基因中存在導致心理病理風險的變異。同時,其他研究小組也在尋找一種發生在多種精神病理學中的神經解剖學變化。結果很有趣,但卻自相矛盾。一項對六種精神病理學的研究發現,大腦灰質在三個參與情緒處理的區域收縮:背側前扣帶回、右側島葉和左側島葉。但是,現在哈佛醫學院和馬薩諸塞州貝爾蒙特市麥克萊恩醫院的臨床心理學家阿德里安·羅默(AdrienneRomer)隨后的研究,確定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三個區域,其作用包括管理基本的身體功能和運動——腦橋、小腦和部分皮層。理解這一點的一個關鍵可能是關注大腦的執行功能:通過計劃、注意和抵制誘惑來調節行為的能力,這依賴于大腦的許多區域。羅默和薩特斯威特在一系列心理病理學中獨立地發現了執行功能的紊亂,懷疑這些紊亂可能是p因子的基礎。大多數科學家同意,需要的是更多的數據,許多人仍然不相信這種簡單的解釋。尼爾說:“我不太確定這就是比賽的結果。”尼爾表示,至少在基因水平上,仍有許多疾病,如創傷后應激障礙和廣泛性焦慮癥,人們對此知之甚少。海曼說,所有這些廣泛的假設都為時過早。“我認為現在應該進行更多的實證研究,而不是宏大的理論化。”(轉化醫學網360zhyx.com)參考: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922-8
【Nature】世界首次!中國兩名男子率先接受了開創性的心臟病干細胞治療,成功康復!
2020-05-15
實施這項手術的心外科醫生表示,中國的兩名男子是世界上首批接受“重新編輯”干細胞的心臟病實驗性治療的人,并在一年后成功康復。在2019年5月份,外科醫生告訴《自然》雜志,這兩名男子被注射了來自誘導多能干細胞中提取的心肌細胞,這是多能干細胞技術在治療受損心臟方面的首次臨床應用。目前還沒有結果公布出來,因此沒有參與到這項研究工作的研究人員提醒稱,目前沒有方法證實這項治療是否有效,包括報道出的好轉是由于誘導多能干細胞胞還是僅僅由于伴隨治療中的心臟搭橋。但南京鼓樓醫院的外科醫生王東進向《自然》雜志詳細地敘述了手術的過程與病人的情況。其中一名男子韓大勇,是一名55歲的來自中國東部揚州的電工,他在接受心臟搭橋手術的同時接受了治療,他本人對手術結果特別滿意,手術前,大勇表示自己很累,經常喘不過來氣。現在他可以散步、爬樓梯,睡個通宵了,他表示手術效果超出了他的預期。南京生物技術公司(幫助治療)的負責人王嘉顯表示,研究小組計劃在今年晚些時候公布這兩名患者的研究結果,他們在研究中使用心肌細胞進行治療。他們已經獲得批準將研究范圍擴大到另外20名患者。這項在中國進行的試驗并不是唯一正在進行中的試驗,該試驗已被列入全球臨床測試登記冊,在2020年1月份,日本一名心臟外科醫生YoshikiSawa將用于治療心臟病的多能干細胞衍生的心肌細胞引入一位心臟病患者體內,當時媒體報道是世界首例,日本的研究小組正在使用一種代替性方法,即把細胞片移植到心臟上,而不是注射到器官中。肌肉變形幾十年以來,研究人員一直在嘗試使用成人干細胞來治療心臟病,心臟病是世界范圍內導致死亡的的主要原因,他們希望干細胞一旦進入到心臟上,就會變為肌細胞。但在對人進行的試驗沒有結果后,研究人員轉向了誘導多能干細胞,多能干細胞是通過誘導成體細胞恢復到胚胎樣狀態而形成的,從胚胎狀態它們可以發育成其他類型的細胞,例如心肌細胞。與使用胚胎干細胞(也可以分化為許多其他細胞類型)相比,使用多能干細胞在倫理上不那么麻煩。在嚙齒動物和猴子身上的證據表明,將多能干細胞衍生的心肌細胞直接引入心臟,確實能夠讓肌肉組織再生,并改善器官的功能。研究人員希望在人類身上進行的第一次試驗也能揭示同樣的結果。德國哥根廷大學醫學中心的藥理學家沃爾夫蘭·休伯圖斯·齊默爾曼(Wolfran-HubertusZimmermann)表示,“這真是非常激動人心的時刻。”首次在人體測試聽起來很有前景,但因為研究人員沒有發表他們的結論,所以無法確定這種治療是否有效。除了在日本正在進行的多能干細胞試點實驗外,法國和美國還計劃進行其他幾項研究。齊默爾曼還計劃在德國進行一項研究。但是對于心肌細胞如何修復心臟,以及引入心肌細胞的最佳方式是直接注射還是移植,研究人員存在分歧。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病理學家查爾斯·莫里(CharlesMurry)表示,“我們將在接下來的五年里可以看到大量有趣的試驗,我們都不知道答案將會是什么,只能讓患者告訴我們這一答案了。”他也計劃給病人的心臟注射細胞。安全第一莫里表示,中國正在進行的一項試驗出乎了許多人的意料,許多人都不知道中國的研究人員已經克服了這一領域的最大的挑戰之一,即產生大量多能干細胞衍生的心肌細胞的能力,這些心肌細胞的純度足以在人體中使用。這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很少有公司或研究機構成功地做到了這一點。王嘉顯表示,他的公司已經研發這種細胞大約4年時間了。王東進告訴《自然》,他在兩名患者受損的心臟組織周圍注射了大約一億個心肌細胞,這些細胞是從一位健康成人捐贈的細胞中提取出來的多能干細胞。與此同時,這兩名患有嚴重心臟病的男子接受了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將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移植到動脈上,以改善血液流動。王東進表示,他的目標就是去評估細胞注射的安全性,當病人的心臟功能在手術后顯著改善的時候,他也備受鼓舞。這兩個患者都沒有發展成腫瘤,出現腫瘤可能是使用多能干細胞的風險。為了避免身體攻擊心肌細胞,王表示,兩個患者都服用了免疫抑制劑藥物,其中一個患者服用了一個月,另一個患者在一周后由于副作用不得不停止服用。兩名男子都在手術后不到一個月就出院了。王東進表示,手術的整個過程沒有出現持續性的心率失常,齊默爾曼表示,這是一個信號,表明它是安全的,盡管還需要在更多患者中進行實驗從而最終確定。但這種治療的表面安全性也可能通過研究小組報告使用的低劑量細胞來解釋。莫里補充到,病人報道的健康益處不能單獨歸因于重新編輯的細胞,因為他們還接受了冠狀動脈旁路手術。“如果你做了兩件事導致患者病情好轉,不能說的清楚是哪一件事導致的。”最佳方法研究人員在將心肌細胞引入心臟的最佳方法仍存在分歧,與移植細胞相比,注射干細胞的侵入性通常要小一些,因為它不需要手術,盡管中國的病人做過心臟搭橋手術。注射的支持者還認為,在動物實驗中,用這種方法可以使組織更好地融入到心臟中,并產生新的肌肉。但巴黎大學的心臟外科醫生菲利普·梅納什(PhilippeMenasche)表示,注射會在多個位置刺穿器官,這可能會損傷組織。這一方法不容易重復實施,因為這些細胞是隨機注射的,有時候會聚集在一起,這會導致心臟的不規律跳動。王東進說,他的患者經歷了短暫的不規律跳動,但并不是持續性的。在1月份,大阪大學的心臟外科醫生YoshikiSawa進行了第一次替代手術的臨床試驗;從健康供體中提取的一億個心肌細胞移植到患者的病變心臟組織上。Sawa表示,病人在幾天內就出了重癥監護室了。他計劃在另外8名患者身上進行這項手術。在動物身上的研究表明,與注射相比,更多的細胞在移植成片狀或斑塊后能夠存活下來。但研究也發現,這種移植的細胞并不與心臟同步搏動。“如果你在表面打上一塊補丁,它就會自動前進。它無法與心肌的其他部分連接并保持同步,”默里說。研究人員對移植細胞的工作原理也存在分歧。動物研究表明,它們可能不會生成新的肌肉,而是分泌能使現有心臟組織恢復活力的生長因子,這一過程被稱為旁分泌效應(paracrineeffect)。梅納什計劃在人體上進行試驗,只引入細胞分泌的蛋白質。在人體中測試這一點。齊默爾曼計劃測試細胞外支架支持的細胞塊是否產生新的肌細胞。齊默爾曼認為,如果證明注射和移植都有效,那么它們將會很有用。注射更有可能幫助那些最近經歷過心臟病發作的病人,這些病人可能不適合做手術,而對于那些在注射細胞可能無法存活的組織中有慢性瘢痕的病人,可以使用貼片。他表示:“肯定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即其中一種方法將是唯一有用的方法。沒有一種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參考: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1285-w
2019年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專項發展資金
2019-11-29
上海怡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獲得2019年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專項發展資金支持。
國內又一CAR-T臨床試驗獲批,全球CAR-T細胞療法臨床試驗情況梳理
2018-07-18
6月27日,CNDA批準明聚生物CAR-T產品JWCAR029的IND申請,這是國內首個獲準臨床的CD19靶向CAR-T產品。借此機會,筆者簡單梳理了當前CAR-T療法的臨床試驗情況。CAR-T細胞免疫療法(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是目前腫瘤治療領域最具顛覆潛力的新興技術之一,相較其他腫瘤治療方法,如手術切除、放化療、小分子靶向藥物、單抗藥物以及造血干細胞移植等,具備更“精準”、更“靈活”、更